金小赤男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999702 Email:jinxchi@cags.ac.cn,jinxchi@sina.com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教育经历 1982年7月 南京大学地质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7月 德国科隆大学地质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学术职务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南亚和东亚分会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South and East Asia Sub-Commission of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2010-) 国际地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Member of the Scientific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 (IGCP) (2009-2016) 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系分会投票委员(Voting member of the Subcommis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Stratigraphy) (2004-2016) 国际地学计划589项目负责人(Leader of IGCP-589: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Tethyan Realm: Genesis, Process and Outcomes) (2012-2016) 全国地层委员会晚古生代分会副主席、石炭系工作组组长(2000-)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 ) 《地球学报》副主编,《地层学杂志》编委 2004年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从事生物地层学、沉积和古地理学研究。主要的工作地区为云南西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以及华南,研究内容多为晚古生代生物地层学、沉积和古地理学。对冈瓦纳相沉积和生物在中国的分布、冈瓦纳裂解地块在中国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贴过程以及特提斯的发展和演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也有一定的研究。近年来负责的项目有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项目“中国典型地层剖面的立典研究”之课题(编号:G99-A-05a,2001DEA20020-11) “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研究”(1999—2003) 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辽西热河生物群及综合地层研究”之课题(编号:200010404 )“热河生物群的载体—辽西中生代盆地的沉积学研究”(2000年9月—2002年9月)。 参加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编号:200210000009)“中国大地构造格架中几个关键点之研究”,负责滇西昌宁-孟连带的研究(2002—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113000022 )“中国西部典型造山作用研究”之课题“天山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及环境效应”(2001—2003)。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编号:40232024 )“石炭-二叠纪冰期对海相无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2003—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11801)“中国和亚洲地区关键地层划分与对比”之专题“中国和亚洲显生宙地层对比研究”(2006—2010 )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地层立典剖面及若干断代全球界线层型(编号:2006FY120300)”之课题 “中国亲冈瓦纳相区早二叠世冰后期沉积主要界线的典型剖面、时限和对比”(2007—2010)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916059)“中国第三代岩相古地理编图”(2009—2011)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0872030)“滇西保山地块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地层的层序重建与划分对比”(2009—2011)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272043)“滇西腾冲地块二叠纪生物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对比”(2013—2016) |